9月10日,国务院发布关于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》的批复,原则同意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》。方案提出,到2027年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,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,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。恰逢国家强基工程方案发布,《健康报》9月11日四版头条重点刊出医星新一代“数智医共体”标杆——扬州市江都区基层医疗“四降四升”背后的典型经验。

》》》全 文 如 下
前不久,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亮出上半年基层诊疗“成绩单”:与2024年下半年相比,该区基层诊疗量占比、县域内就诊率显著提高,实现“四降四升”——医疗总收入、次均费用、药耗比、医疗投诉人次下降,门诊人次、住院人次、有效收入、DIP(按病种分值付费)收入上升。
“有升有降的背后,是江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持续探索。”江都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兴兵说,从看病“往外走”到首选“家门口”,医共体建设正改变着群众的就医习惯。
“软硬兼施”为医共体“强筋壮骨”
江都区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,经济实力在扬州领跑,但医疗机构却多而不强。过去,不少群众看病就医“往外走”。
“多年前,江都区异地就医人数占扬州市20%以上,医保资金压力巨大。2023年,全区医保资金亏损1.1亿元,其中基层医保资金亏损1977万元。”刘兴兵介绍,建好医共体成为该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抓手。2024年3月,江都区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一系列“硬核”措施相继落地。
江都区率先从体制层面破题,成立由区政府牵头的医共体理事会,解决跨部门协作难题;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,让医共体的大事小情有了主心骨。
结合区情,江都区推出“2+4+N”复合型医共体模式,即以江都人民医院、江都中医院为两大牵头单位,整合江都妇幼保健院、江都区疾控中心、江都区第三人民医院、江都区第四人民医院4家医疗卫生机构,成立2个医共体,覆盖12家镇卫生院、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,实现资源整合、上下联动。
在硬件方面,江都区拿出真金白银推进医共体建设:投入20亿元异地新建江都人民医院,投入1.35亿元整体搬迁江都中医院,投入2.23亿元异地新建江都妇幼保健院,努力做强“头部医院”;投入7亿多元改造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实现CT设备全覆盖。
在软件方面,江都区着力建设检验、病理、心电等13个信息化中心,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县域医疗资源共享。其中,检验、病理、心电等7个中心已投入使用,肿瘤、慢性病、急救和消毒供应等4个中心初步建成。
“今天处理了80例,这些阅片申请大多来自基层医院。”9月8日,在江都人民医院区域医学影像中心,影像科彭剑主任医师说。一旁的电子大屏上,来自基层的影像数据持续更新。
75岁的张爷爷在该区武坚镇卫生院拍了CT,仅半小时后,就拿到了江都人民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。“武坚镇是江都最偏远的乡镇。过去,镇里患者来医院检查,要坐近一个半小时的车。”江都人民医院专职纪委副书记陆大海说,如今,“基层检查、上级诊断”基本实现。
“一系列信息化中心的建成,将助力实现医共体管理一盘棋、质控一把尺、调度一张图,让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区直医院的同质化服务。”刘兴兵说。
特色先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
不久前,83岁的张奶奶因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,在家门口的邵伯中心卫生院成功接受手术,主刀的是江都中医院肝胆外科赵建刚主任医师。离家近,花费少,还有专家做手术——自2024年10月邵伯中心卫生院加入医共体后,这样的案例已不是新鲜事。今年以来,邵伯中心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上升31%,微创手术占比增长近20%。
在邵伯中心卫生院,中医科迎来了快速发展。“中医药原本是卫生院短板。”邵伯中心卫生院院长臧传华说,该院“按需点单”,江都中医院派出中医内科、中医骨伤科等8个科室的32名专家轮流到该院坐诊。半年多来,该院中医门诊量同比增长20%,住院患者中药使用率提升至40%。
为解决基层患者“就医难”的问题,江都区一方面强化牵头医院功能职责,推动牵头医院专家、技术、服务、管理“四下沉”;另一方面突出“一院一特色”,重点帮扶基层医院建设特色专科,以差异化服务吸引患者。
“我们坚持特色先行,精准对接基层帮扶需求。”陆大海介绍,江都人民医院发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内分泌科、消化内科、眼科等科室优势,对口帮扶小纪中心卫生院、樊川中心卫生院、滨江人民医院、浦头镇卫生院,助力这些基层医院创建省级、市级特色科室。
如今,江都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成省级、市级特色科室29个,基本实现“一院一特色”。小纪中心卫生院宗村分院依托中医和康复科等特色科室,蹚出一条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新路;武坚镇卫生院周西分院创建消化内科、肛肠科等特色科室,吸引周边区县患者前来就诊。
“农村地区是急救的薄弱环节。”刘兴兵介绍,在医共体建设中,该区还突出急救,推动“120”急救中心独立化运行,近期有望实现“呼叫即定位、上车即入院”;推动牵头医院指导基层医院提升急危重症识别和急救能力,畅通转诊“绿色通道”。
今年3月,邵伯中心卫生院成功抢救一名76岁心脏骤停患者。“这个成功急救案例,凝聚着医共体专家的心血。”臧传华表示,在江都中医院专家的指导下,该院急诊科如今能够独立开展危重症救治,呼吸机、除颤仪使用培训合格率达100%。
改革赋能激发基层医疗新活力
优质资源下沉后,如何持续激发基层活力?江都区在绩效兑现制度上动起了真格的:从2025年开始,改变以往半年发放奖励性绩效的模式,实行双月绩效兑现制。
刘兴兵介绍,在绩效评估中,江都区重点考察基层医院DIP收入、药耗比、门急诊和住院人次等情况,通过量化考核倒逼医院控成本、提效率。
改革立竿见影。实行双月绩效兑现制仅两个月,江都区基层医院便迎来开门红:近半基层医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%;曾排名垫底的双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举逆袭,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7%。
“绩效评估结果拖后腿,既丢面子,也影响大家的收入。”双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高建坦言,他们深入排查后很快揪出落后主因——医保扣费较为突出。为此,该中心迅速整改,严格控制药耗比,合理开展检验检查,加强病案质量管理,很快实现DIP收入扭亏为盈。
招人难、留人难,一直是困扰基层医院的老大难问题。江都区一方面做“加法”,持续引进领军人才、高层次人才及基层紧缺卫生人才,2年新招医务人员250人,每年设置约20个人才储备岗位;另一方面做“减法”,统筹调度医疗辅助、行政等岗位的冗余人员,提升人才使用效率。
“通过医共体建设,我们初步实现了群众、医疗机构、医保基金、政府四方共赢。”刘兴兵表示,今后江都区将依托医共体,构建“防、筛、治、管、康”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,努力实现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有防控、健康有保障”的目标。